共識營簡介
|
■ 課程介紹(Program Overview)
共識營[1](Consensus Camp)是針對特定企業成員對特定議題形成共通看法及意見的一種教育訓練模式,這種訓練模式屬於組織學習的一種方式。共識營的培訓模式是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石滋宜博士的創見,首先于1984年在台灣的中國石油公司內推動,之後有上百家的企業應用相同的模式化解內部的歧見,突破成長的瓶頸,成功的進行變革、落實策略、調整組織或改造企業文化,換句話說,共識營是協助企業進行變革、改造的一種教育訓練模式。
派克醫生(Scott Peck)曾經在美國的醫學界及企業界運用過類似的方法,協助解決企業內部的溝通問題,之後他將其經驗寫了一本書《等待重生》(A World Will be Born),在這本書中他對「共識」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
所謂「共識」,是一個團體的決定,雖然在這個團體中,有些成員並不認為這是最好的決定,可是他們仍能接受、支持,並對這個決定作出承諾,戮力奉行。這個團體的決定並非經過投票表決而產生的,它是經過公開討論,廣徵意見後而獲得的結果。在討論過程中,所有的成員都有機會發表意見。但沒有個人的成見,或者群眾煽動,這個過程也要求所有成員熱誠的參與,以及愛心互相尊重,以及坦誠的對待他人與不同的意見,並且敏銳的察覺對方的反應。如果每個人對這個過程所達成的協議和決定感到滿意,就算是達成共識了。
通用電器(GE)公司是公認最能掌握環境變動而進行變革的國際性企業,在傑克‧威爾奇(Jack Welch)將近20年的領導過程中,不斷的以共識訓練調整集團內高階主管的思維,讓GE能在沒有遭遇環境危機下主動進行自身的變革,GE的成就來自最高領導者的遠見、魄力以及高階主管人員的共識,所以,GE在最近十年來一直被評論為最有聲望的大企業之一,GE的團隊也是最偉大的團隊,其關鍵就在於共識訓練。
企業舉辦共識營之目的通常有:凝聚變革之共識、建立共同之願景、突破舊思維、研擬新策略、承擔新責任等。由於共識營係針對個別企業之需要量身訂製,所以必須分兩個階段進行:診斷及訪談階段、共識營實施階段。
診斷及訪談階段之目的在於了解企業之現狀,以及即將要推動的變革計劃。企業決策階層應對未來推動變革之構想提出方案,並接受專業顧問之訪談,以確定共識營之議題。通常應在共識營培訓活動舉辦前兩到三個月進行診斷及訪談,訪談人員將根據訪談結果設計課程以及安排相關之講師。
共識營實施有三個要件:一、最高決策階層必須全程參加。二、全體學員住宿並離開工作場所。三、要有足夠的討論及溝通的空間。一般舉行共識營最少需要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的時間,我們要求所有學員必須先將其他行程及工作全部排除,包括最高領導階層,在舉行期間,所有學員都需放空心情、沒有負擔的參加,這樣共識營才會有其成效。建議將共識營與高階主管之渡假結合,效果將更佳。
共識營在訓練的型式上會採用大量的「對話」(Dialogue)及討論。《第五項修練》的作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將「對話」解釋為「深度匯談」,他認為「深度匯談」就是持續的集體探討我們習以為常和視為理所當然的經驗;他認為「討論」並不是一般的討論,而是有技巧的討論(Skillful discussion),這種討論是藉著反思和探索的技巧,深入了解片段「對話」資訊,拼湊出整個圖像及影響團隊的作用力。所以,共識營是以學員為中心設計課程及學習情境,學員間相互的溝通、了解、學習、分享是共識營主要的核心。
共識營與一般的培訓課程最大不同處在於:
|
一般培訓課程 |
共識營 |
課程目標 |
以觀念、知識傳授為主。 |
從思維模式的轉換到新企業文化的建立,以協助企業進行變革。 |
課程設計 |
由講師決定。 |
以企業及學員需要設計、完全客製化、需要事先診斷、訪談。 |
教學方式 |
單向式、演講式。 |
互動式、體驗式。 |
上課時間 |
依單項課程之時程,無須住宿。 |
最少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需要全體住宿。 |
上課對象 |
來自不同企業、不同階層。 |
-
同一企業之決策層及高階管理層(大企業)。
-
同一企業全體成員(小企業)。
|
師資 |
有該課程之專業造詣者。 |
除了專業造詣外,尚須有顧問或經營事業之經驗者。 |
學習之要件 |
授課內容、講師之授課技巧、以及學員自己的融會貫通。 |
高階層的參與、課程之引導、學員之自我啟發能力。 |
■ 培訓對象(Who Should Attend?)
共識營係針對同一企業的成員進行,依企業規模大小有所不同,規模大的企業,必須選擇在決策或與決策相關的層級參加;規模小的企業則可以擴大到全員參加。但一次共識營參加人數在20人至40人間,人數少,可在兩天一夜內完成共識;人數越多,需改為三天兩夜,以增加共識效果。共識營的學員不包括企業內部的工作人員。
共識營舉辦時應另外指定3-5人的工作人員配合安排食宿、討論資料之輸入及整理、攝影、錄音等,如果公司使用電腦之習慣已經建立,僅須有1-2位工作人員即可,工作人員毋須參加課程之討論及發表。
■ 課程目標(What should be learned?)
共識營之目標在於協助企業成員,達到以下之目標:
-
改變思維模式
-
建立變革意識。
-
展開公司願景及策略,形成共有願景及策略。
-
展開目標,形成部門及個人目標。
-
展開核心能力,形成部門及個人之核心能力。
-
展開新事業藍圖,形成部門及個人之事業藍圖。
-
增進團隊成員之溝通,以形成團隊意識。
-
建立新的行為模式,改變企業文化。
■ 課程效益(Program Benefits)
參加共識營之成員可以透過此項培訓活動,達到正式組織活動無法完成之工作,例如:
-
團隊成員對願景、策略、目標、組織分工之內化。
-
團隊成員彼此的信賴感、目標共有感、達成目標之成就感等。
-
團隊成員之分享與學習行為的重新建立。
-
團隊成員對於未來變革之信心與承諾。
■ 課程特色(Program Characters)
共識營之特色有以下三點:
-
客製化:完全的針對企業需要量身訂做,因此其他企業的實施經驗無法模仿。
-
速效性:企業可以很明顯的比較參加前和參加後的成員的行為差異性。
-
實務性:可與企業之變革計劃結合同步實施。
■ 課程單元(Program Sessions)
通常二天一夜之課程結構需經過診斷及訪談後確定,大致可分為二個段落:
通常三天兩夜之課程結構需經過診斷及訪談後確定,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
Day1:刺激與活化 |
Day2:聚焦 |
Day3:行動 |
|
|
|
■ 課程講師團隊(Distinguished Program Faculty)
講師團隊:
首席講師:石滋宜。1937年生,東京大學工學博士。現任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曾任美國通用電器(GE)公司高級經理、(台灣)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台灣省政府科技顧問。1981年回到台灣推動自動化輔導工作,協助眾多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對當時傳統的勞力密集產業貢獻良多,有「自動化之父」的美譽。後來主持生產力中心,不斷的引進先進的管理觀念及技術,如提升品質的田口式品質工程、全面品質管理(TQM)、推動商業自動化的物流體系、銷售時點管理系統(POS)、品質機能展開(QFD)、神經語言課程(NLP)等。90年以來,即不斷的穿梭兩岸,為提升華人企業競爭力而努力。著有「石滋宜短打」、「爆炸性變動」、「有話石說」、「世紀變革」、「學習革命」「e流企業」、「利基策略」等書。專長於:領導、變革、執行。共識營的培訓模式是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石滋宜博士的創見,首先于1984年在台灣的中國石油公司內推動,關於大型企業之策略及組織變革的共識營,一向由石博士親自主持。
※其他講師與輔導師將於個別企業訪談後提出。
■ 課程計畫(Program Schedule)
共識營課程通常分兩階段進行:
-
課程準備階段:診斷與訪談、議題匯整、課程設計、場地及時間安排。
-
課程實施階段:依人數多寡規劃三天兩夜或兩天一夜課程,依課程表進行授課。
■ 專案聯絡人
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
胡顧問 0911-892-091
[1] 「共識營」(Consensus Camp)名稱及訓練模式著作權屬於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使用。
|
2013/8/28
|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皆受著作權法保護,請勿擷取內容片段轉貼用於商業利益之途。」
返回